荀藐善治榆 得名凤凰城发布时间:2023-08-08  来源:本站   访问量:返回列表

荀藐,西晋咸宁时期(公元275年—279年)榆次县县令。榆次现存各种版本的旧志,关于荀藐这位历史人物的记载,也可以说是仅此而已。


但荀藐作为一位榆次历史上的“贤吏”,其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在跨越历史两千多年的时期里,在300多名同行之中,也就只有文彦博、刘星等三、五人可以与他比肩。


看过了上文,人们不禁要发问,只是作为榆次的一名古县令,荀藐在榆次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声誉呢?荀藐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名声,原来是这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榆次的一则历史传说故事而已。


虽然讲得很是神秘,其实,这个传说的情节却很简单。


那就是:西晋成宁二年(公元276年),六月,成群的凤凰在榆次城周围出现。这件事情一发生,当时社会上就都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不久,当时的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也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司马炎还煞有介事的下诏,褒赞荀藐,说他“就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由于这样的历史传说,荀藐作为优秀父母官的形象,就永远的定格在了榆次的老百姓和以后榆次的历任地方官吏的心目中。所以西晋以后的千百年以来,榆次古县令荀藐的形象及声望,在榆次地方上,就一亮再亮,一高再高。荀藐以后700多年,到了大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介休人文彦博出任榆次县县令。文彦博勤于公务,在他执政期间,榆次地方政通人和,民泰物丰。二年后,文彦博仰慕荀藐政绩,就在县衙侧修了思凤楼,用来表达对荀藐的思念之情。时间又经过了近700年,到大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河北清苑人刘星来到了榆次做县令。刘星在县衙思凤楼的对面建筑正堂,堂中祭祀荀藐和文彦博两位前贤,题名为两贤祠。


荀藐以后1700多年,也就是公元2000年以后,榆次老城得以修复,榆次县衙的思凤楼也得以修复,时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先生,又概括了一副思凤楼楹联是:


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贤吏。


耕读之治百业兴


对荀藐的家族寻根究源,他们家是颍川阴县荀氏的一支,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卿——荀子的后裔。


荀氏家族,在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可谓家族兴旺,名人辈出。到西晋咸宁时期(公元275年—279年),荀藐出任榆次县令。那时的榆次,可和现在的榆次颇不相同。说到具体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第一是区域范围很大。


那时的榆次,和现在差异的第二点是:地方居民成份不同。那时榆次的居民比较复杂,也就是说:那时榆次的居民,不是以汉族居民为主要成员,而是以鲜卑、契丹、乌桓、铁勒、高车、党项、沙陀、奚、羌等民族杂居为主体,其中而又以羯族(后演变为奚)和鲜卑族为主。


和现在的榆次不同的第三方面就是:由于居民成分不同,所造成的人民的思想意识非常混乱复杂。


由于以上这些情况,荀藐来到榆次做县令,确定从两件事开始抓起,开始了对榆次的治理。


荀藐县令抓得这两件事,其实也很简单,第一件就叫“读”;第二件叫做“耕”。荀县令把他这样的施政方略归纳叫做“耕读之治”。“耕读之治”的内容可具体解释为:“立读得以一民之心,力耕得以裹民之腹。民之心得以一,民之腹得以裹,则治下清已矣”。


荀县令的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讲,大意是这样:树立读书的榜样,让人们接受读书,用这样的方法来统一人们的生活思想;让人们努力耕田,获取粮食,用这样的方法来使人们吃饱肚子,治下的百姓,思想统一了,肚子吃饱了,自然也就安然无事了。


历史上西晋咸宁时期的榆次,在荀藐县令全民读书的倡导下,民众的思想得到了相对的统一,这样民众就可以相对的把精力用到了耕田种地上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理,榆次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榆次的治安当然也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所以也就出现了“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六月,成群的凤凰在榆次出现”的吉祥征兆。


荀令弹琴谢凤凰


公元276年,那年正是历史上的西晋咸宁二年,农历六月吉日,早晨。


榆次县的人们,也不知道是谁最先看见,在榆次城北出现了一种十分好看的大鸟。随着知道这件事人的增多,这种好看的大鸟也在县城北面聚集越来越多。那天,一时间,人们都到街上来看鸟,使得榆次一时居室皆空。这样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后来,也不知道是谁才说,这种鸟是凤凰鸟。这种说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这种鸟,确实就是吉祥鸟——凤凰。


当榆次县的人民都知道榆次来了吉祥的凤凰鸟的时候,凤凰鸟在榆次的城北,已经是漫山遍野了。从榆次北边的乌金山上,到榆次城郭北边的王胡岭,到处可见到凤凰鸟。


那时,站在高处,看榆次城北,简直就成了一片五彩缤纷的锦绣世界。


当时,人们看到的榆次城北是漫山遍野的凤凰。那数也数不清的凤凰,并不是静静地栖息在那里,而是一小群一组,一会儿和鸣,一会儿翩翩起舞。那和鸣,无比动听;那起舞,无比优美,真是“此景本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看”。


以上,我们讲的是凤凰在榆次城北出现的大致情况。接下来我们再讲,当时榆次县衙门中的情况。


那天,早衙以后,县令荀藐就回到了后衙的书房之中,接着做他公务之余一直在做的工作——对他老祖宗荀子的著作——《荀子》,进行注释。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了荀环的脚步声。荀环是荀藐从家乡带来的书童。他已经跟随了荀藐5年多了。在一般情况下,荀环进入他主人荀藐的书房,并不需要在门外出声请示,这早已是这主仆二人的习惯了。荀环走进了荀藐的书房,略显惊奇的对荀藐说:“老爷,榆次城北出现了许多的凤凰。”荀藐听了荀环的话,抬起头来,脸上满是怀疑和惊异。问荀环,“是真的?”“千真万确,咱们衙门中也有人看见了。”荀藐抬头沉思了一会儿,就平静下来。对荀环说:“知道了,你去吧。”就接着继续做他自己的工作。


午时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1点15分),荀藐县令更衣,让荀环准备琴具伺候,并传令全体下属列队跟随。就这样,当时榆次县衙的全体吏属人员,就都跟随县令荀藐来到了榆次城北城门的望捷楼上。


榆次县衙的全体隶属人员,一切听从荀藐县令的安排:荀环先摆起一炉香,然后置好县令的琴具,县令站在前面,面向城北,其他人员依次站立于后。


这时,县衙一干人等看到了城北王胡岭以北,直至看不到的地方,那简直是一个由凤凰排成的五彩缤纷的天地。那简直是一个凤凰鸟和鸣、起舞的天地。


荀藐县令先默默地祈祷了几句,没有人知道县令在祈祷什么,然后,荀藐县令焚起了一炉香。当香燃到了一半时,荀藐县令就坐在了琴前,专心致志地抚起琴来。


荀藐县令正襟危坐,优雅的琴声从他手底传出,像清风缓缓吹过了草不盈尺的草原。清风缓缓地又吹,地上的草儿摇摇,天空的白云飘飘。荀藐县令一直把一曲高山流水,抚了三遍。


这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北的凤凰鸟停止了和鸣,也不再起舞,渐渐地散到了不知道哪里的地方去。日中之时, , ,凤凰鸟散去,荀藐县令率领属员下城回衙。


属员走后,荀藐回到了后衙,荀环向荀藐询问了今天有关凤凰的事。荀藐对荀环说:凤凰是一种吉祥鸟,吉兆人间,而不栖无宝之地.应谢以知音。一现已足,其可久留之。


此后榆次才有了“凤凰城”的美名。